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制度论文范文

企业制度论文范文

企业制度论文

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

1.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规模扩展的需要企业要生存就要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不仅要从销售渠道进行拓展,而且产品研发、品质保证、技术创新等都要进一步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由于企业资讯的不透明而很难从正规的渠道获得融资,这就使企业只能通过自筹或向私人借贷来获取资金,而私人借贷的利息要远远高过银行借贷的利息,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营运成本,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成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各项管理运营,使企业的运作更加规范,同时使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及具有可信性,为金融银行的融资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1.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规范民营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目前很多民营企业还是停留在“人治”的阶段,制度形同虚设,这样不但会滋生一些不正之风,同时也会给企业管理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企业在业务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更应重视管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才能使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1.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吸纳人才的需要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从整体来看,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不仅在上层缺乏高素质的管理者,在中层队伍中也缺乏高水平的中间力量,在生产一线又缺少高技能的工人,这样的人才链条,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更加忠诚于企业,尽心尽力地完成工作,是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奖惩激励制度,广泛地吸纳人才,才能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民营企业面临的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2.1国家政策及资金来源的制约因素

2.1.1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调控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游离于政府管理之外,而政府部门又没有很好的调控手段,管理常常陷于被动状态中,民营企业需要了解国家政策和同行业动向,而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基本情况不了解,以致民营企业发展与政府服务很难形成良性循环态势,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近阶段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如技术创新改造扶持、对品牌企业进行奖励等,但很多好的政策没有宣传到位,很多企业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实惠。

2.1.2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当前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来源于企业股东自身的筹集。正在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很难从正规银行取得贷款资金,大多数民营企业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企业资金状况的信息,加之社会信用的缺失以及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使得银行难以了解到企业的全面信息,因此民营企业能够申请到的贷款数额有限。融资困难已然成为是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和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重要因素。

2.2民营企业管理方式的局限

2.2.1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民营企业起家时,由于缺少资金实力,请不起太有能力的人,只好多用些亲人朋友或虽然能力有限但是踏实肯干的人,人员的管理相对松散。当企业发展壮大后,企业对人的要求提高了,而民营企业往往在人力资源储备、人才培育与选拔、业绩考核等方面缺少规范、合理的机制,很难留住有专长有能力的人才。因此,依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满足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人才要求,是企业人才战略面临的迫切需求。

2.2.2民营企业在技术管理中缺乏充分的授权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技术的提升势在必行,由于企业自身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局限性,就需要让专业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技术管理方面,民营企业经常会出现对技术一知半解的人管技术,这样不仅效率低,且容易降低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使公司花高价钱请来的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其才能,甚至使公司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因此充分信任自己选拔的专业人士,充分授权,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才能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创造条件。

2.2.3民营企业在人员沟通方面缺乏通畅的渠道沟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很多的沟通是不畅的,对民营企业老板来说,因为承担的风险和压力都很巨大,所以他们觉得根本无须与员工沟通。而员工由于忌惮于老板的强势地位,往往认为只需执行老板的决策即可,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敢说出来,于是沟通也就无从谈起。民营企业在这方面要勇于打破这种不利的局面,广开言路,多征询关键岗位员工的意见,这样才能减少决策失误,实现企业决策的民主化。

3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和手段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民营经济整体素质,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规划合理运用以前的成功经验,不断学习和创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加快创建理性的企业战略规划,在企业内部统一思想,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并制订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具备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应该考虑成立股份制公司,吸纳社会资本,这样不但可以壮大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降低和分散企业资本和经营风险,而且可以使企业增加社会影响力,提高企业形象。

3.2通过资本运作完成民营管理制度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跨越民营企业的资产结构调整和资本扩张步伐,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逐步推进的,企业的资本扩张与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是相伴而行的,通过一次次的调整,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这种有序的扩张对一个资本实力和管理驾驭能力不强大的民企来说,不失为稳妥之举。同时,民营企业不仅要通过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组合来达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融资手段、信用手段来扩大资本份额,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形式进行产权重组,通过资本上市,真正实现企业“现代化”的根本转变。

3.3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各项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达成目标,同时将风险降低至合理范围内,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有效防范各种舞弊活动。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2篇

1.经营者管理意识薄弱在中小企业发展起步阶段,管理形式单一。为了节省发展成本,企业在财务部门的设置中,基本上只有一个单独的会计,就负责公司的全部财务管理。对财务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做账阶段,甚至部分企业聘用兼职会计完成公司的财务工作。这就导致没有对市场环境做出详细的分析,只是根据领导的经验或指示来实现企业发展。在遇到经济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这类企业资金链容易断裂,企业难以继续发展。

2.融资困难,容易盲目投资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灵活多变,在市场环境中能够及时改变企业生产经营结构,由于中小企业的这一特性,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容易出现盲目投资的现象,对市场中比较热门的项目进行盲目投资。出现恶意竞争,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带来巨大资源浪费。中小企业资金投入有限,为了在市场环境中实现企业更大规模的发展,企业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但由于中小企业“先天不足”的资金现状,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借贷持谨慎态度,中小企业为了扭转企业资金现状只能吸收民间存款,这就在缓解中小企业眼前资金困境的同时,将企业带入更大的深渊。

3.企业成本控制水平低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合理发展的前提,包括对生产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以及管理费用等等。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对财务管理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是重视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的控制,但是重视的角度有偏差,甚至认为成本控制就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价格,这种思想认识只会导致因为原材料质量不过关导致的产品质量低下,难以实现市场份额占有率,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也无法推进。

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中小企业中管理层的设置更多的是家族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人员也是由领导的直系亲属担任。整个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只能够满足企业记账的需求,不能实现真正财务管理。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转变领导层的思想认识中小企业实现企业更高层次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从领导层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只有领导层真正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实现与财务部门的有效沟通,并将财务管理工作从记账部门转向决策部门,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在企业决策前根据财务现状合理分配资金。将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从资金的投入到生产再到收益,在前期做出详细规划,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新出现的现状小范围内调整操作流程。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打破家族式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并且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吸引优秀财务人员的加入。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指的是具备丰富专业基础知识,高效完成企业会计工作;而且还具备较强的交流技能,能够在决策层的角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制定独立的财务部门工作流程,提高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并带领本部门完成本职工作,发挥财务部门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中实行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保障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靠人才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同时具有企业特色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宣传企业文化,并且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4.加强企业的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处理意见,中小企业管理者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因此,中小企业普遍缺少监督机制。领导层在企业决策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对于发展隐患容易处理不及时,容易将企业发展带入僵局。因此,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应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直属总经理领导,对企业内部的各部门进行监督,对于部门内部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对策,上报领导层,促进企业发展。

5.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中小企业不断规范企业发展制度规定,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注重研发本企业的核心产品,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提升投资商对于企业投资的信心。不断加强与同类型中小企业的合作,壮大资金力量,实现企业双赢。同时,注重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增加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借贷信心,在面临金融风险时,与金融机构合作,促使企业走出金融危机。

三、结语

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3篇

1.1国有企业内的领导对党群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在当今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领导层认为国有企业的硬性指标为经济方面的工作,党群工作只是一个软性要求,而且开展党群工作根本难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实质性问题,这就使得国有企业内部人员从上到下都忽略了党群关系。

1.2党群工作队伍不断地受到排挤。

在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之后,党群部门在办公上与行政部门合二为一,在日后的进程中,党群工作不断边缘化,相关工作人员的待遇不断地降低,这一系列过程严重阻碍了党群工作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1.3党群工作缺乏创新能力。

“”的模式仍然应用在现代的国有企业中,其模式老套化,内容僵化,基本上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再加上有些党群工作人员不思进取,保守不前,最终导致党群机构趋于空壳化,严重阻碍了党群工作的有效开展。

2、党群工作现状成因分析

主观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国有企业在对党群工作的定位上出现偏差,导致了在开展党群工作的过程中,对党群工作的开展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放眼不够长远;其次,党群工作人员在国有企业内进行工作的时候缺乏积极性,在大多数进行工作的情况下,对上级安排的工作敷衍了事,态度消极被动,使得党群工作人员的形象大大降低。最后,上级部门对国有企业中的党群工作指导力度不够,其表现主要为上级的安排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这就使得党群工作很难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更加使得党群工作难以进行,久而久之党群工作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化阶段。客观原因主要在于国企改革后的党群工作开展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可循,再加上上级的政策落后,有关方面的研究停滞不前,种种原因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国有企业的党群工作不再适应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要求。

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党群工作发展方向

3.1党群工作的开展要围绕中心

国有企业的党群工作开展要抓住重点和热点,参与企业决策,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核心作用,将民主集中制贯穿到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必须强调集体的决策,充分表达出党委的意志,确保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发挥。

3.2党群工作的开展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

在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开展党群工作时,一定要重视员工意志的表达。为了使党群工作更好地在管理中发挥促进作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可以针对员工做好积极地思想动员工作;其次,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为国有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上积极出力;再次,为工作创建一个稳定的环境,并且努力维护好稳定的工作环境;最后,要加强党风的建设,加大反腐监视力度,以正企业的廉洁之风。

3.3党群工作的开展要建立在工作的着力点上

(1)准确地把握政治方向。

党群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对上级负责,还要对经理行使职权进行支持,这样既可以保证党在国有企业中的领导位置,又可以在生产经营上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并把工作落到实处。

(2)充分利用基层组织。

可以利用工会和其他团体性群众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给国有企业的员工提供展示自己和反馈意见的平台,保障员工的利益。

4、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群工作模式

4.1从员工需求入手,寻求企业与员工发展的契合点员工的发展和需求一般包括薪水的发放、自我价值的实现、娱乐性需求的满足、成长和学习的满足、自身权益的维护和个性得到体现等方面。党群工作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自身的发展相结合:

(1)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向方利益的共同获取。

(2)企业在为自身的经济目标努力的同时,一定要肩负起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企业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培养员工的道德精神。

(3)企业在实现自身的最高目标的同时,要满足员工的权益,让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国有企业的追求目标是由内部的员工通过努力来实现的,党群人员在工作时可以通过满足员工发展的需求进而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4.2党群工作的开展要把握好原则和理念

国有企业有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和工作对象,因此在开展党群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其特殊性,牢牢把握住求真务实这一主线。求真务实就是在工作时能抓住重点,注重品牌原则和效益原则,通过做好重点方面的工作促进整体工作的发展。党群工作一定要有创新性,比如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关注,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等。在开展党群工作时要事先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安排,还要转变传统理念,树立单位时间内实现岗位效能最大化理念,为员工提供更宽裕的自由支配时间,最终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双赢宗旨。

4.3在考核方式上进行创新

(1)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

这需要在制定是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虑,坚持标量化和创新务实原则,还可以通过严重违纪条件和安全生产等否决性指标,完善考核标准。

(2)严格进行考核奖惩。

通过薪酬福利、职位升降等措施,充分激发员工潜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5、结语

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4篇

1.企业统计信息失真现象广泛统计信息是企业统计工作的灵魂

现如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便是企业是否能够根据市场的真实数据统计和发出真实有效的数据,因为我们知道,统计最根本的依据便是市场和数据。一个企业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绝对的公信力特别是信誉,就得依靠准确真实的报表来真真正正地指导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对市场做出精准的统计分析,得到可靠科学的数据。

2.企业管理者对统计信息制度建设认识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除了国营企业,基本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体,并且都会为自己的运行制定相关的制度。但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怎么样能带来更大的利益、帮助企业打击竞争对手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就会去更多的关注什么。有的企业领导或者经营者不太关注统计信息,忽略信息价值,认为那只是简简单单的数据汇总,总是靠“三分统计,七分估计”在市场中竞争,从而造成了企业信息建设的滞后,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这都是对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制度的认识不足、观念淡薄造成的。当然,对于那些至今还没有设立统计岗位和职务的企业,将统计报表全权交给财务人员去,从而导致了统计数据质量的低下,从而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企业统计技术有待提升

造成现代企业统计信息严重滞后的一大重要原因便是传统的统计手段的科学性缺乏、统计手段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效率,进而造成统计指标体系的混乱。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普及,传统的统计方法和调查技术都有待提升。在统计工作面向信息化和网络化挑战的同时,我们要以专业化、网络化的统计技术和统计方法去打破和取代传统的统计技术和统计方法,这样才能使得企业获得源源不断地发展动力。

二、现代企业建设统计信息制度的必要性

1.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制度是企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

检验现代企业的统计信息的真正途径便是看它是否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反映企业在某一段时间和某个领域的经营动态和状况。我想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统计制度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状况以及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市场运营、利润、负债和资本等等一些既基本又重要的状况,它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和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是企业的生存根基,为了避免产品陷入无处可销的尴尬境地、并且不至于在竞争中失去市场主动权,想要不被时代的潮流湮没,就得了解市场动向也就是客户的真正的需求。

2.建立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要想在市场获得立足,就得持续不断地把握市场和社会的发展的趋势和走向,而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真正趋势便是信息化。改革开放随之带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发展,缘由的企业信息统计制度已经将近被社会淘汰,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新体制和新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想提高企业的统计工作效率,就必须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手段,改进原有的统计技术、统计方法、统计制度和统计服务。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提升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从而形成庞大且完善的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制度,这样企业才能在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内外部有利信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让企业迈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3.完善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制度是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动力

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制度的完善不仅对于企业有深远的意义,对于社会经济的管理和发展以及政府和国家实施更好更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统计信息的完善能够有效地指导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的过程中,企业的统计工作也是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虽然相对现代企业其他方面的转变而言统计工作的改革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并且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期阶段没有暴露出过多的矛盾问题,可随着经济迈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之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企业内部的统计制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统计工作便会与经济的规划和预测严重偏离,从而出现将会出现统计工作太过片面,这对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是致命的。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统计信息制度建设的思路

良好的市场意识是统计部门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关键。全方位深层次的统计收集工作必须针对企业的需要进行,进而提升统计信息的质量和加强统计制度的建设,加强管理,创新技术,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下加强统计信息制度建设。

1.完善统计信息制度“完善的统计管理制度是企业正确运行的保障。”

独立的统计信息部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将企业统计信息制度加以完善,让统计信息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最好是能够在统计信息部门的基础上形成多元联动的执行制度,结合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设管理方式,从而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信息和动态一网打尽,这对于企业掌握市场行情把握发展机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能预测一下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规划。除此之外,良好的统计信息部门应该能够掌握企业的详细资金状况,包括收支利润以及各项投资的比例关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内外部的发展变化,从而从容地应对市场的危机和把握企业发展的机遇。

2.所谓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想要拥有高质量的统计信息就得依靠各种先进技术。

与此同时,还得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对统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为使得软硬件设施齐全,同时还得将原有的统计软件进行升级配备最新、更高性能的设备。从而打造出一批懂知识、懂分析、懂技术、懂电脑的专业统计团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行政对于统计工作的干预,保证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企业也应该加大对于统计信息部门的资金投入,为统计信息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资金保障,这是统计信息的内在质量大大提升的后盾。

3.统计信息技术在企业涵盖的领域相当地广泛,它涉及了管理、统计、计算机、数学、财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所以说统计信息技术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技术。

怎样才能使得企业产品在开发、生产、营销等各个重要的环节的衔接更加娴熟、运营更加得心应手呢?经过各种计算、测量和分析表明,只有在统计技术发挥最大作用对数据进行准确合理地分析,进而进行加工运用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信息统计的质量和效率是开展统计技术创新工作的重点。而统计信息的重点在于统计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统计技能更加娴熟才能更好地位企业发展服务,让他们掌握统计技术与时俱进。完善质量评估和管理,定期开展以确保统计数量的准确性,制定统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使得统计信息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认可。

4.要想使得统计信息获得源源不断地发展动力,就得创新统计信息运行机制,一个蛇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统计信息运行机制。

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5篇

(一)公司营利性本质的追求与弊祸

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5条也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于是,一对儿承认与矫正的制度以此展开,公司法基于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建构基础——承认和维护私人财产所有制的认可,确认了公司的营利性属性,但是又基于对公司营利性本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反感或担忧,情愿或不情愿地抛出了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希望以此牵制住公司对利润的无休止追逐,希望以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来调和因为追逐利润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但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矛盾,“这里的讽刺之处就在于,公司的使命就是去追求它的自身利益,这本身也是法律的产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在驱使公司违反法律”[4](P83)。那么,立法者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是维系公司的营利性属性,还是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抑或两者兼顾?

(二)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与代价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再到公司的过程,在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中,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只有到了现代公司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时代,所有权与经营权才在客观上产生了分离。现代企业理论无不承认,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标志,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抛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因,也暂且搁置二者关系未来的走向,仅从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一客观事实出发,来分析围绕此问题法律的所作所为。首先,由于股份公司产生时期正值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时期,随着产业革命之后的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对于资本的需求以及规模效益的诱惑,使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而股份公司这种规模庞大且股东人数众多的资合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不可避免的。就法律而言,当股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为了满足客观需求,一套适应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法律制度迅速出台,投票权制度、表决权信托制度、多数投票权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需要,客观上维系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局面,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代公司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了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组委托关系中:(1)由于委托人和人双方信息不对称,人可能违背委托人的利益去追求自身利益;(2)委托人与人之间的目标不一致或效用函数不一致。委托人拥有剩余索取权,追求资本增值和资本收益的最大化,而拥有公司控制权的人会抛开委托人的利益去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结果是人偏离委托人利益,背离委托人的目标。这是伴随着两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的致命内伤,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股份公司经济合理性的根基就会受到破坏。于是,法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制度供给,为了消解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成本,法律开始制度救赎。信息披露制度、董事信义义务、独立董事制度、外部监控制度、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等相继出台。这些制度在各国的公司法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成为公司法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每一项都堪称经典。问题就此产生:公司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大量的笔墨来进行制度安排,一方面要构建适合两权分离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制度构建来抹平因两权分离而产生的问题。那么,公司法能够做到既维系两权分离,又解决两权分离所产生的问题吗?法律的立场到底是什么?在经济学上无计可消的成本,公司法又能有何作为呢?

(三)公司治理中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长期以来,公司治理已经成为公司法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大量的公司法研究围绕着公司治理问题展开,在公司立法方面,公司治理也是紧锣密鼓,不断翻新。从本质上讲,公司治理解决的是公司内部权力的分配与制约问题。为什么要对公司内部的权力进行分配和制约,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掌握在不同的人的手中。公司的所有人并不参与公司的经营,而经营公司的人未必是公司的所有人,公司的经营者能否真正为公司谋取利益,成为公司股东最担心的问题。于是一组复杂缜密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此展开。公司法出于对股东利益的保护,设置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这样类似于西方政体三权分立的机关架构,借此制度实现权力的相互制约。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公司内部精美的权力分配与制衡机制,并没有阻止公司的管理人或控制者将自己的贪婪通过公司予以实现。正如学者所洞察的那样:“这些制度建立的初衷是好的,但其实际效果是,将新的角色引入公司事务之中,他们得以登堂入室,并从公司控制权中分得一杯羹,至于他们对股东权益保护所起的改善作用,与其制度成本和社会寄予的期望相比而言,总是不相称的。”[5]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公司治理堪称经典,但是,不断发生的公司丑闻一次次将这些经典的制度推下神坛。在安然、世通丑闻曝光后,美国第五大有线电视公司阿德尔菲亚2002年因被发现巨额债务没有入账等问题而申请破产保护,公司创始人被美国联邦法庭判定犯有共谋、银行欺诈、证券欺诈等罪名;200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怀疑美国第四大长途电话公司奎斯特国际通信公司造假,并展开调查,公司前首席财务官受内线交易刑事指控,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公司发生丑闻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脆弱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造成的。作为公平、正义化身的法律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于是,关于公司治理的补缺拾漏制度层出不穷。如2002年,在安然、世通丑闻发生之后,美国国会迅速通过了空前严厉的萨班斯法案,在本来已经很严格的公司治理措施之上又追加了一层紧箍咒。其他很多国家的政府或监管当局也紧随美国之后采取了相应的措施。2002年德国完成了《德国公司治理法典》的制定工作,并于2006年6月进行了最新修订。虽然《德国公司治理法典》本身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它对《德国股份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便如此,上市公司的丑闻也仍然不绝于耳。可见,公司内部监管制度的加强并没有也不可能杜绝公司管理者的败德行为,公司法制度与具有经济人本性的公司管理者之间的博弈将会是漫长的和无休止的。问题就此而产生,面对不断发生的公司丑闻,精心打造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如此的不堪一击。那么,那些设计精良、在与公司管理层的实战当中不断升级的公司治理结构,它的意义仅在于在实战中败北然后继续升级吗?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何时是尽头呢?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司法上的制度似乎在上演着自唱自说的游戏——为了张扬公司存在的意义而确定了公司营利性品质,为了遏制对利润的过度追求,又羞羞答答地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为了适应股权众多分散的局面,安排了适合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各项措施,但同时为了减少两权分离带来的负面问题,又进行制度上的救赎;公司治理同样是如此,监管措施不断加强,但面对公司高管的贪婪又无计可施。以此类推,无数的公司法制度就这样依次展开、不断繁衍,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之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公司法如此复杂的制度安排,并没有也不会就此塑造出如人所愿的美好的公司,人类社会为此付出的却是高昂的制度成本和不断丑化的公司形象,股份公司成了一只被豢养的怪物。因此,美国公司法的权威断言“:作为理性努力的一个领域的公司法,在美国早已死亡了。“”除了我们大量空洞的公司立法外一无所剩——就像一座由生锈的大梁草草焊就的摇摇晃晃的摩天大楼,楼内只有寒风穿行。”[6](P295-296)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乔尔·巴肯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也许,并不是安然在犯罪,而是公司制本身就有罪。”

二、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的隐忧

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与大型股份公司相伴而生,在博弈中互相成长,但是二者博弈的结果并没有让人看到法律制度完胜的希望或迹象,恰恰相反,在二者博弈过程中,股份公司越发强大和不可一世,而公司法律制度却已疲惫不堪。第一,制度成本较高。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任何一项制度都是有成本的。制度成本关系到制度的价值,过高的成本会使制度价值大打折扣。19世纪末,工厂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大型股份公司纷纷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规范的公司治理等成为现代企业制度或股份公司必不可少的基本要件。上文的分析已经表明,无论是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抑或是公司治理结构都包含有复杂的制度安排。在这些制度安排中,各项制度之间相互搭接、丝丝相扣,充分彰显了立法者的雄心与精明。但是,必须认识到:(1)公司中的有些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无论法律怎么努力,都仅仅是徒增成本。公司中的委托制度如此,公司监管亦是如此。由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希望公司的经营者全力为股东着想,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任何一项旨在降低某种成本的制度,它本身就是一个委托—安排,会引入一种新的、看似更为节约的委托—关系;在存在不对称信息和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假以时日,没有任何一项制度,能够走出成本的陷阱。公司监管问题也是如此,为了监督公司管理者的败德行为,立法者出台了很多监管措施,但是这些监管措施常常是仅仅增加监管成本却无法得到理想的监管效果。如美国“萨班斯法案”,在美国国内是一个“昂贵的错误”。有学者还特别对《SOX法案》中的治理条款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称,法案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有的话,也相当有限;而在成本方面,则相当惊人。[7](2)行为人和制度之间总是存在博弈,即行为人总是试图突破制度的束缚,谋取法外利益,在公司法领域尤其如此。结果就是制度需要不断更新,新的制度不断上演的无奈循环。不断反复的结果是简单的公司法演变成了雍容华贵的公司法典,德国的公司法如此,日本的公司法也是如此。以日本为例,原来有关公司的内容规定在《日本商法典》的第二编中,仅仅是该法典的一部分,共643条。2006年日本商法典修改,将第二编公司法的内容全部移出,单独形成《公司法典》,新法典多达979个条款,近370000字。由此可见,立法者想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一部分是由公司制度特别是股份公司制度自身的逻辑自洽性不足所致,对于这样的问题,无论立法者倾注多少笔墨都不可能予以圆满;另一部分是由于制度本身的时滞性导致其在与人的博弈过程中永远处于被牵制地位,魔高一尺后是无奈的道高一丈,在这样的游戏中,永远没有赢家,增加的仅仅是制度的成本,公司法制度已经陷入了这样的一个怪圈。第二,正式制度被过分倚重。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有多种分类,其中主要的分类,也是制度经济学最大的贡献,是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也称为正式规则或正式约束,是指人们,主要是公共权威机构,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等制度形态,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非正式制度也称为非正式规则或非正式约束,主要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正式制度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本文此处所说的正式制度仅指正式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种——法律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划分,对于法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相当长一段时间,至少在法学界,过分倚重正式制度,将非正式制度边缘化甚至排斥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公司法领域也是如此。首先,全球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使很多公司制度产生了全球趋同的压力,各国公司法之间相互借鉴、模仿,形成了诸多全球共通的制度,如一人公司、股票期权、刺破公司的面纱、股东代表诉讼等公司法上的制度在各国的公司法中几乎都是大同小异。而在此时,各自的文化、习俗却被严重地忽视,特色被抹平,大量的规范性要求被以成文法的形式固定下来,非正式制度似乎与以现代企业制度著称的公司制度毫不相干。其次,公司与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相比,由于其股东人数众多,社会影响更大,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和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的考量,法律对公司所作出的制度安排较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更加用心、更加周密。换句话说,与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相比,有关公司的制度安排中,正式制度要多得多。虽然很多学者认同公司是一组合同的联结,公司法不过是一个大型的标准合同范本,但是,这一合同范本已经掺杂了太多的立法者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意思自治已经被限定在了一个有限的框架之内。但是,并不是立法者提供了更多的正式制度,公司的参与者就会因此而“循规蹈矩”。因为作为正式制度的法律不可能穷尽人的所有行为,无法对人的任何可能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定,而非正式规则可以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变成人们内心崇高的法则,绵远悠长,指引方向。正如康德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可以震撼人类的灵魂,一样是我们头顶的星空,一样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因此,更有力量的约束应当从正式制度之外去寻找,这一点,恰恰被现代企业法律制度所忽略。第三,中小企业被严重忽视。依首先提出现代企业概念的钱德勒和伯利、米恩斯对现代企业的定义,现代企业主要是指大型股份公司。以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被排除在外。正是因为此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中小企业被严重忽视。那么,现代企业制度是否应该重视那些被归入古典企业行列的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中小企业呢?或者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是否应当纳入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行列中呢?调查资料显示,美日欧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均在97%以上(其中微型企业近90%),成为活跃经济的主体。对GDP的贡献,美国、日本、欧盟分别达到了50%、56.7%(2000年)和58%(2008年),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美国60%~80%的新增就业由中小企业创造。日本和欧盟的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近70%,特别是欧盟的中小企业对新增就业贡献更大,2002—2008年欧盟27国平均每年就业率增加1.9%(大企业为0.9%)。[8]我国中小企业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学者通过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分析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45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数量占到99.28%,再加上150多万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008年为147万家,另外还有工业个体经营户227万多户),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90万家,而大型企业数量仅为3251家;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的税收贡献为45%,中小型企业占比近55%,其中,中型企业为24.59%,小型企业为29.68%。[9]具有如此巨大的贡献力和影响力的中小企业,如果被排斥在现代企业制度之外,那么现代企业制度还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早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初期,权威人士就指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不是单一的公有制,主要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合作制企业、公司制企业。[10]近年来,仍然有学者坚持这一主张:“在任何国家,即使是在发达的工业国,也不可能只存在着一种形态的企业,它总会是多种企业形态同时并存。每一种形态的企业都有它在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都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人为地宣传和强调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会使人们误认为社会中现存的其他企业形态都属于传统的、落后的、低效率的企业。实际上,公司制并不一定是所有企业的最佳企业形态。”[11]看来,以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是否属于现代企业制度范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从中小企业已经担当和正在担当的历史使命来看,淡化和忽视中小企业将会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失去了中小企业这块半壁江山,现代企业制度将会黯然无色。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境遇与超越

(一)现代企业制度日渐式微

现代公司制度不像鼓吹者说的那样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生产组织方式,西方经济学家已经在研究这个制度走向没落的趋势。日本学者总结并预言,20世纪末,在整个世界中,大企业体制已走入死胡同,其解体也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那么,为什么曾经红极一时的大型股份公司现如今却走入了死胡同呢?第一,大型股份公司后天异化及先天顽疾越演越烈。长期以来,大型股份公司对利润的疯狂追逐已经使其本质和功能异化,表现在:(1)大型股份公司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吸引分散的资本、筹集资金,但是到了1888年新泽西州公司法允许一家公司可以购买和持有另一家公司的股份,出现了公司之间的相互持股。当今社会,法人持股、法人之间交叉持股已经成为主流和常态,资本变成了数字之间的游戏,公司资本“空洞化”,股份公司筹集资金的功能被异化。(2)股东主权、资本多数决原则等与政治世界民主主义相适应的公司民主主义,迫于经理资本主义的淫威,在现代社会也已经渐行渐远,股东大会已经成为空壳,美国很早以前就把股东大会称为“没有观众的演出”,股东大会变成了一种没有实质意义的冠冕堂皇的仪式,股东主权无从谈起。(3)早期的股份公司大量吸收个人股东,个人股东以从公司分得红利为目的,但如今,个人股东不断减少,公司的主要持股人变为机构投资者,个人即便购买公司的股票也仅以二级市场的盈利作为其主要的追求,投资变成了投机,其身份和目的均已游离于公司之外。综上,股份公司所具有的最朴素的本质和追求在现代社会都已渐行渐远,股份公司存在的经济合理性已经掺杂了与经济道德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股份公司原始朴素的本质和功能已经被严重地异化。股份公司的异化已经发展到了病态的程度,其先天的顽疾更是无药可救。股份公司先天的顽疾主要表现在:(1)科层制管理成本较高。按照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的特点是以一套命令机制代替合同,它节省掉了企业内部的合同,但同时也因为命令链条的增加而增加了行政成本。如果企业内部行政成本大于或高出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在大型股份公司中,由于经营者以权威和指令代替市场完成资源的配置,这种具有专制色彩的管理体系,行政成本是相当高昂的。(2)委托问题无法解决。股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已经成为两权分离致命的内伤,从两权分离那一刻起,如何解决两权分离产生的问题成为了经济学界永恒的主题。现代企业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问题深恶痛绝却又无计可施,面对股东利益被管理层不断膨胀的私人欲望吞噬却没有回天之术。百年公司发展历史已经说明,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抑制管理层的贪婪,无论怎么努力股东的利益都在被蚕食。(3)有限责任制度带有原罪。股份公司借以安身立命的有限责任制度是“允许人们以极小的风险进入贸易领域,却坐拥获利的无限可能”,这样就是在鼓励“一个堕落的完全不顾将来的投机体系”。大型股份公司后天的异化及先天的顽疾决定了它在成功地扮演了时势英雄的辉煌后必定走向没落的历史结局。第二,知识经济终结了工业化时代,大型股份公司失去了维系其继续辉煌的土壤。学者研究认为:“除了哲学、文化层面已发生剧烈的变革之外,现代企业终结的根本原因,乃是由于滋生现代企业的经济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期的股份公司是欧洲殖民地国家商业活动特别是进出口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与18世纪工业革命紧密相连,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生产,具有迅速筹集资本功能的股份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但是,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退出了历史舞台。20世纪80年代,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方法让位于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方法,西方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资本已经不再成为稀缺资源,知识资本所有者正在取代货币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主权,资本雇佣劳动开始让位于劳动雇佣资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现代企业制度与新技术发展的矛盾,以及企业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矛盾,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这个制度,并提出:“虽然今天为数不少的巨型现代公司,在未改变传统的官僚体制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其庞大企业帝国的运转,但这并不能代表一种趋势。伴随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巨型现代公司的梦境实际上已然破碎。”

(二)后现代企业的兴起及新型企业形态的出现

与巨型现代公司梦境破碎一脉相承的是后现代企业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大型制造业企业不再包揽生产的所有阶段,而是把生产阶段分解到不同企业。因此,出现了把生产经营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的趋势。跨国公司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其他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外包生产为核心的全球生产价值链。这种全球生产价值链实际上替代了大型股份公司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数字化企业、虚拟企业、金融创新企业等纷纷出现,这些企业在产权模式、经营模式、组织结构等方面与传统的现代企业格格不入,于是,理论界提出了后现代企业的概念。20世纪末,西方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未来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一书中分析了后现代世界的转向,奠定了后现代企业研究的基础;另一位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在《追求卓越的激情》、《解放型管理》等著作中,通过大量的案例阐述了后现代时期的企业在组织、领导模式等方面的特点,《洛杉矶时报》将其称为“后现代企业之父”;我国经济学家张曙光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一书也使用了后现代式企业概念,“其目的在于说明这样一种现象,即在管理者分享部分剩余的各种安排中,使其占有企业股份的一个相应的部分。这样一来,管理者也就具有了企业所有者和财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目前,发达国家的企业和企业制度都在向这个方向发展,这也许与知识成为更重要的生产资源和社会资本有关。在那里,相对于比较丰裕的财富资本而言,创业知识和管理才能也许是更加稀缺和更加重要的东西”。现阶段,虽然后现代企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何谓后现代企业,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并没有给出统一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为此,西方国家在企业形态方面纷纷创新,一些与股份公司完全不同的新型企业形态应运而生。美国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有限责任公司(LimitedLiabilityCompany,LLC)。除了公司外,合伙企业也有新的发展。美国早期有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1991年得克萨斯州制定了有限责任合伙法,到1999年美国各州均立法允许注册有限责任合伙(LimitedLiabilityPartnership,LLP)。有限责任合伙与传统的有限合伙不同,有限责任合伙的合伙人全部承担有限责任。2001年,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在《统一有限合伙法》中又新增了对有限责任有限合伙(LimitedLiabilityLimitedPartnership,LLLP)的规定。日本在2006年实施新《公司法》。新《公司法》将原有的两种公司,即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合并成一种公司,即股份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导入了一种新的公司形态——合同公司。合同公司主要特点是投资人在内部关系上相当于合伙,但对外承担有限责任,具有法人资格。与美国和日本相比,德国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相对缓慢。但是,2008年10月23日,德国联邦国会通过了《对有限责任公司法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反滥用的法律》,在维持现有标准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增设了一种新的、没有最低注册资本要求的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主(有限责任)公司,这种新的公司形式也突破了传统公司的观念。上述新型企业形态,打破了现代企业制度话语中企业形态应有的样态,脱离了传统法学教义所定义的现代企业形态,与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去甚远,这些新型企业形态迎合了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需要,开创了后现代企业制度时代。①

(三)我国企业法律制度的应有样态

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6篇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电力企业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政府部门的较大干扰,这势必会制约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而且对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也难以适应,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建立一套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完善,确保电力企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2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举措

2.1完善落实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权责利”统一问题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也得以不断的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则需要加强对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利用“权责”一致的管理模式来实现电力的生产和配送任务。所以电力企业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需要加强各级领导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明确各级生产责任制度,并实现权力的具体落实,从而加快电力企业生产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电力在具体落实现代企业中的“权责利”统一问题时,需要明确股东应该享有的投资权益、决策权利和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权利,对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确定,将各项领导制度及企业法人代表应该行使的权利进行贯彻落实。对于企业出资者需要加强管理,利用相关法律制度来对其干预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现象进行避免,同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来对其进行企业财产的分配,避免其对法人财产进行私自支配。另外企业管理者在行使特有权利时,除了要按照相关组织规定来进行外,还要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为重要前提。

2.2完善各项激励体制,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为了有效的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热情,则需要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利用对分配原则的优化配置和调整,加快企业整体效益的发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快企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则需要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不同类型的人才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业业绩,而且可以实现人员的科学化管理,建立适宜的管理机构,有效的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的确保业绩的提升。

2.3建立灵活经营机制,实现资源的保值增效

电力企业的整体经营机制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导理念,在实现效益的同时不断满足广大电力用户的真实需求,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电力行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而,各大公司要将权利和责任具体细化,提高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而市场价格也能够对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经营机制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在制定相关制度的同时要正确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按照相应的股权投资比例和实际收获的利润进行分配,对下级各项考核指标进行调整。为此,电力企业总公司应该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相关法律来对部分企业资金进行调整,对项目中的折旧资金进行统筹安排。电力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在社会市场经济活动中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以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效益值。因而,电力企业对外应该不断优化各项投资环境,净化市场运行市场环境,努力扩大企业效益;对内应该完善预算结算评估体系,对企业财务成本进行科学化管理,在维护企业利益的基础上缩减开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

2.4加强电力企业运行机制的监督和法治管理

电力企业在建立健全各项现代化运行机制的同时,为了有效的规避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上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则需要加强对各项监督机制的完善,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在进行重大经济活动时,需要由监事会或是财务总监来对其进行监管,确保各项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确保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企业的监事机构和财务总监则需要加强对企业重要经济决策的有效监督,同时在进行具体投资时也要加强监管,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针对具体风险制定预防性的措施,以便使企业的运行机制能够进一步完善。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维护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潜在法律风险,因此,要做好各种风险预防准备工作,坚持以风险管理为主的模式来进行电力输送。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还要注重加强相关合同制度及内容的管理,对其进行分类式、科学式的管理,严格按照签订、依法执行和依法维权来进行操作,从源头上减少企业合同纠纷的发生;在对企业发生的相关讼诉以及法律纠纷案件进行管理时,要严格按照电力企业的法律事务特点来进行,对相关案件进行正确分析,使法律机构报告制度更加公开化,以有效维护企业的政治和经济权益。

2.5推行股份制,实现多元化生产模式

要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推动股份制改革,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加快电力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带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可以对电力企业的内部改革进行不断的优化配置,正确规划资源和存量资产,提高电力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因此,电力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规模的具体形式来进行资源分配和管理,对大中型的企业要将其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是股份有限公司,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重组和兼并,通过股份合作制来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发挥市场性的优势。

3结束语

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7篇

实现企业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协调运转的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下有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在实践中企业党委要按照“决策前充分沟通、积极协调———决策中参与意见、政治把关———决策后动员宣传、示范推进”的思路,在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和用人等重要环节,不断探索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机制。

(一)突出把关导向,积极参与董事会决策在董事会决策前,企业党委就相关议题,组织党群部门或有关人员通过课题研究、座谈讨论等方式集思广益形成组织初步意见,并由党委书记和董事会成员及时交换意见达成一致后提交党委会形成决议。在决策中,企业党委进入董事会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使董事会作出的决策始终符合党的方针政策,有效规避了经营中的政策风险。

(二)突出动员示范,积极推动经理层执行董事会决策后,进入董事会的党委成员及时把董事会的决策结果反馈给党委,党委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多种媒体,带头组织执行、着力推动施行。1、借助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深入挖掘、提炼决策层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的经营思想、战略思维,概括形成价值理念体系进行上下宣贯。2、借助主管舆论工具的优势,综合运用网站、报纸、杂志等媒体大力宣传董事会决议和执行决议较好的典型单位、个人,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3、借助党组织的完善体系,动员引导全体党员和干部率先垂范,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还可建立党委书记出席总经理办公会等形式,支持协助经理层推进重要决策的执行。

(三)突出教育管理,积极配合监事会监督发挥企业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着眼于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必腐”的格局,制订落实《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察并重的惩防体系实施意见》等制度。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突出经常性的廉政教育,对党员干部、对经营管理人员时时处处警钟长鸣。从党小组活动到党支部大会、从领导班子会议到中层以上人员会议、从上党课到各种培训、从企业办报橱窗到内部报纸网页等,都及时注意安排党纪党风和反腐倡廉方面的教育内容。同时根据企业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单位财务年度审计,根据职工群众举报和地方有关部门提供的线索,及时查处,严肃党纪政纪。认真推进民主管理,发挥工会、职代会和职工监事作用,以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来协同监事会的监督。

(四)突出沟通协调,积极融通“大班子”运转企业党委要按照上级规定,强化对由内部董事、经理层、内部监事等组成的企业“大班子”进行协调和管理的职能。企业党委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党委中心组学习等方式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在重大问题上统一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同时发挥大部分党委成员进入治理结构的优势,通过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个别交换意见、党委会、党政班子联席会议等机制加强决策层、执行层成员的沟通交流,并大力营造“支持是关键,团结是基础,信任是保证”的团结共事原则,增强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衔接,确保董事会决议和党委会的提议得到有效、精准执行。

二、发挥党组织的资源优势,有效填补法人治理结构空白,培育核心能力

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8篇

成本管理主要是干预企业的财务活动,控制企业的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的效率,企业通过成本管理,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社会地位,发现运营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在保障基本运营效果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发挥内在潜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单纯进行成本管理,并不能实现对应价值,因此还需企业制度的介入,企业制度可以作为管理依据,充分体现制度、成本与管理的统一性,有利于企业的快速成长。现代经济多体制并存,为企业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利用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内部实力,优化企业结构,推进企业形成适合现展的成本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改善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还可促使企业越来越适应现代化的发展特性。

2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分析成本管理的现状,提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降低成本管理的风险。

2.1企业成本管理的意识较低

部分企业对待成本管理,呈现局限性,只是将成本管理集中在某一特定的部门,不能将成本管理的意识灌输到企业整体,由于意识淡化,促使成本管理始终体现片面性,绝大部分企业内部的员工,感受不到成本管理的价值,无法意识到成本管理的作用。例如:企业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不同群体的工作人员负责各自的流水生产,在每一项生产环节都存在成本管理,但是因为工作人员之间缺乏交流,企业高层没有针对整体成本管理做有效分析,导致工作人员处于闭塞的状态,既没有意识到来自外界的经济压力,也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影响企业的进步。

2.2成本管理的信息缺乏真实考核

成本管理中包含核算、决策等各项数据信息,与企业制度直接相关,实质成本管理在此类信息方面,严重缺乏真实性,基本的财务数据也不能做到明确划分,失去信息考核的原则性。例如:由于成本信息不明确,会计人员在信息核算时,无法准确记录财务信息,致使部分需要明确划分的信息,被记录到同一范畴内,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甚至为企业提供错误的成本信息,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2.3成本管理的模式落后

部分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过分依赖传统模式,导致同一企业内部,存在新旧两种管理模式,拒绝传统模式的改进,成本管理仍旧停留在表面,不能挖掘管理的实质内容,促使模式结构混乱、混淆,在此现象的影响下,企业与现代制度出现发展矛盾,不能利用成本管理,实现企业价值。

2.4成本管理缺乏有效手段

受管理意识和模式的影响,我国企业缺乏有效的手段,不能支持成本管理的运行,导致成本手段只适用于部分成本管理,不能深入到企业全部的成本过程,既无法保障成本管理的能力,也不能体现管理手段的优质性,促使企业的发展停留于现在状态,影响成本管理的深度。

3改善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措施

保障企业成本管理得到改善,需要针对管理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价值,保障企业运营良好。

3.1加强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认知

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下,企业逐渐加强对成本项目的管理,第一培养企业成本管理的意识,促使工作人员意识到成本管理的目的和效益,例如:企业可以取一段时期内的成本信息作为管理内容,分析企业的动态数据,得出成本管理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工作人员主动发现成本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价值,积极参与到成本管理中;第二规划成本责任,将责任连接绩效,充分推进成本管理意识,例如:企业细化分析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将成本管理作为考核的因素添加到绩效内,紧密联系成本管理与企业业务,促使工作人员深入认识成本由核算到控制的管理实质。企业明确成本管理意识后,为实际管理行为提供明确指导,保障各项成本管理的措施能够有效进行。

3.2强化成本管理信息的真实处理

企业为加强自身对成本信息的处理,可以模拟同行业效益比较高的企业,以高效益企业为研究对象,吸取其他企业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改善自身内部的多项问题。例如:企业可以借助合作、交流的机会,安排相关人员在其他企业学习,重点观察其他企业在现代制度下的发展,如何综合利用成本管理,实现信息的优质处理,咨询其他企业信息处理的模式,逐渐引进到自身企业中,一方面避免成本管理中的信息混淆,另一方面保障成本信息的合理划分和精确记录,为企业提供科学的成本信息,防止企业在成本分析与控制方面,出现失衡风险。

3.3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

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改进与创新,需要采用引进、借鉴的方式。我国在成本管理方面,没有实现完全成熟,与西方国家相比,确实存在较大差距。第一,我国企业可以效仿西方国家成本管理模式,实行由小到大的借鉴,可以在成本核算的管理上,借鉴一小部分,根据借鉴效果和取得效益,逐渐渗入到成本的决策与分析中,实现最终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第二,根据自身企业制度,在借鉴的过程中,实行自主创新,提高管理模式的适应度,逐渐摸索出以企业为中心,以企业制度为核心的成本管理模式,强化企业的竞争实力。

3.4优化企业成本的管理手段

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将编制作为优化管理手段的途径,针对成本管理的各项费用、资金,进行有效处理。编制手段可以将企业运营作为实际背景,提出战略性的管理观念,合理分配成本资源,保障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能够在科学手段下实行。例如:企业结合市场信息,为编制手段提供环境约束,促使成本管理通过编制手段,把控整体市场的变化趋势,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体现编制手段的优势,进而强化企业制度,发挥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益。

4结论